中国近代文学における浪漫主義の言説 :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文化論・翻訳論の視角から
-
- 中里見 敬
- 九州大学大学院言語文化研究院 : 助教授 : 中国文学
書誌事項
- タイトル別名
-
-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话语 : 从后殖民地文化论、翻译论的视角作一探讨
- The Discourse of Roman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チュウゴク キンダイ ブンガク ニ オケル ロウマン シュギ ノ ゲンセツ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 ブンカロン ホンヤクロン ノ シカク カラ
この論文をさがす
説明
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可谓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或东方文化如何接受西方文化。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中批评这一研究方法的本质主义和东方主义,从而强调主方语言(汉语)在翻译客方语言(西方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研究西方某一个概念在本土语境中获得合法(legitimation)的过程。 本文根据刘禾在理论上的突破,试图分析浪漫主义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变迁,并阐明通过利用浪漫主义的话语建构革命文学,甚至建构现代中国文学的过程。 1902年到1920年之前,梁启超、王国维、蒋智由等人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理解为相对立的一般性概念: 如理想派/写实派,造境/写境,热的文章/冷的文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中的言志派/载道派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异。 五四后,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成员的创作以及由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一时。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和留美学生梁实秋等人也均肯定浪漫主义精神。但在文学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下,浪漫主义被看成过时的落后的文艺思潮,从而他们不断追逐西方最新的思潮。 1925年以后,郭沫若等创造社成员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浪漫主义被看作资产阶级的思想,并且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现代只能算是反革命的思想。梁实秋深受美国新古典主义的影响,认为文学必须要纪律,从而否定浪漫主义。茅盾却重新评价浪漫主义中的革命精神。 1933年周扬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因此浪漫主义话语在中国的地位得以确立。1935年郑伯奇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写的《导言》中说:"创造社的倾向虽然包括了世纪末的种种流派的夹杂物,但,它的浪漫主义始终富于反抗的精神和破坏的情绪。用新式的术语,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它以后的发展在它的发端就预约了的。"郑伯奇依靠革命的浪漫主义话语的权威性,对曾一度被否认的初期创造社的浪漫主义给予了重新解释、辩护。 现代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话语的变迁充分揭示出如下的过程:在挪用浪漫主义话语的基础上,发明了"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进而建构起一个文学流派的合法地位。
収録刊行物
-
- 言語文化論究
-
言語文化論究 18 89-109, 2003-06-25
九州大学大学院言語文化研究院
- Tweet
キーワード
詳細情報 詳細情報について
-
- CRID
- 1390290699738850560
-
- NII論文ID
- 110001149770
-
- NII書誌ID
- AN10175926
-
- DOI
- 10.15017/5407
-
- HANDLE
- 2324/5407
-
- NDL書誌ID
- 6655785
-
- ISSN
- 13410032
-
- 本文言語コード
- ja
-
- 資料種別
- departmental bulletin paper
-
- データソース種別
-
- JaLC
- IRDB
- NDLサーチ
- CiNii Articles
-
- 抄録ライセンスフラグ
- 使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