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约外交的地方实践 : 以鼓浪屿公共租界土地章程修改案为例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Other Title
  • Regional Exercise of Treaty Revision: A Case Study of Draft Regulations for 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Search this article

Description

1918年,英国正准备从一战的疲敝中回归东方事务,却发现日本势力正在改变鼓浪屿公共租界的政治秩序,于是主张修改土地章程,力图遏制日本。日本虽选择与英美协调,却又不愿一味退社。领事团与公使团内部在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便开启了与中方的协商。中外双方围绕华人议员、交涉员、华董,即华人议事权三项,展开外交博弈。该三项由绅商学界作为“地方公意”提出,后被议会宪政制度援引为中方修约外交的依据。其中,增设华人议员一项因涉及上海租界被搁置。在交涉员问题上,领事团为维持租界自治,竭力阻止中国政府在租界行使主权;中方则认为交涉员是实现主权的必要条件,双方皆不退让。修改案因中英日三方缺乏共识被一再拖延,工部局也因此无法及时适用新规程以应对新的紧张局面,鼓浪屿地方秩序日渐混乱,华洋矛盾日益加深。在整个博弈中,中英日三方非但未达成各自所图,反致地方局势恶化,以此为背景,华人自治团体在稳定地方秩序方面开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陶徳民先生退休記念号

Journal

Details 詳細情報について

Report a problem

Back to top